咸宁日报记者 甘青 通讯员 卢娟 陈和均
赤壁市柳山湖镇危房户搬进新家那天,杀猪宰羊,感谢政府帮忙。崇阳县浪口大桥通车那天,400多名村民敲锣打鼓,到政府门口舞狮。
上世纪五十年代,国家批准兴建三峡试验坝——陆水枢纽工程,验证、解决三峡工程实施的技术问题。赤壁、崇阳4万多名群众,离开祖辈生息的沃土,成为移民。
半个世纪过去了,移民的生活怎么样?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,巨额资金陆续投入危房改造、桥梁建设等库区移民基础工程,各级领导频繁到移民家门口办公,移民的日子一年比一年红火,移民的梦想逐渐变成现实。
柳山湖镇易家堤村农民雷新民说:“我们无怨无悔举家搬迁,如今终于过上了好日子。 ”这也是很多移民的心声。
搬新房了,钱好赚了
11月2日,柳山湖镇易家堤村民雷盛家在一幢200多平方米的楼房前,悠闲地晒着太阳。
雷盛家小时候随父亲迁至柳山湖,当时柳山一片荒芜,农田下雨怕淹,天晴怕旱,收入没保障,家里穷得丁当响。一家人挤在20多平方米的“兵营安置房”里,家里窄小得只够摆3张床,兄弟3个挤在一张床上,来了客要到外面借宿。为生活所迫,全家多次上访闹事。
“要不是有党的好政策,我根本想都不敢想盖新房! ”雷盛家说。他家建房和装修共花了10万多元,国家补贴了2.6万元。 “党和政府对我们这么好,谁还上访呀! ”他笑着说。
雷新民更是每天都乐呵呵的。 “种菜有赚头了,不再望天收了! ”他种的温棚蔬菜,一个棚一天可以卖出500多元,今年一个棚能进帐8万多元。而几年前,雷新民还在为温饱发愁。
靠种菜,雷新民做起了新房,买进了时髦家电,最近还盘算着买个皮卡车。
雷新民说,以前柳山湖天晴怕旱,下雨怕涝。 1998年涨大水,他家种的5亩蔬菜全打了水漂。现在条件好多了:平整了田地,修了引水渠、排水沟,通了路……这么好的条件当然好赚钱!
柳山巨变发生在2008年。这年中央、省市各级领导、部门目光聚焦这个曾经的“水窝子、虫窝子、穷窝子”。
国务院三峡办3200万元危房改造资金,化解了3986户移民忧虑多年的住房问题。国土、水利、林业等部门投入近亿元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改造,让失落的移民对发展有了信心。
记者手记:陪同采访的柳山湖镇党委书记饶军有句话令人感触:移民的要求并不高,他们就想吃口好饭,住间好屋。
移民最大的愿望是什么?是基本生活有保障。在各级政府、部门真情关注下,真金投入下,老上访户息访了,移民苦脸变笑了。
桥修通了,生活好了
11月3日,崇阳县白霓镇浪口村殷守良推着一车蔬菜走过浪口大桥。浪口大桥修通后,原本阻滞在山区的农产品,成了县城里的抢手货,老殷一天能卖出200多元的菜,这可抵他过去半个月的收入。
浪口村与县城仅一河之隔,以前靠摆渡或绕行30多公里才能到县城。虽然陆水河宽不过200多米,但乘坐摆渡的危险和不方便,使浪口村成为村民口中“鸟不生蛋的地方”。
今年8月浪口大桥开通后,过去30公里路程缩短到200米,村民步行10来分钟就能进城。
“可惜我老伴享受不到现在的福气了。 ”殷守良摸着桥栏杆缓行,眼中满是悲伤。
前年,殷守良的老伴摆渡过河时,不幸落水遇难。此前,她跟老殷讨论最多的话题是,桥什么时候能修起来。半个世纪以来,有146位移民在摆渡中遇难。
殷守良说,桥通后,他已把小孙子送到县城实验小学就读,孩子成绩排在班级上游,这也能安慰老伴的在天之灵。
白霓镇小港村村民汪正良是村民眼中的 “牛人”。前年,他听到浪口大桥将启建的消息,就约了数位村民承包下村里200多亩荒山种植丰水梨。当时,家人、朋友都不看好他的抉择,甚至发生了争吵。
“政府对民生是越来越关注,特别是对移民的投入越来越大,我对发展种植业有信心。 ”汪正良破釜沉舟凑集的20万元得到了回报。桥通后,他经营水果基地的成本降低,今年就赚了5万元,明年可望利润翻番。
如今到山里投资淘金的人越来越多。武汉三特索道公司在浪口村投资1.35亿元开发温泉旅游景区,更给沉寂的山村注入活力。同时,在崇阳县城市发展规划中,隽水河对岸的浪口、小港等村将纳入城市规划用地,城区空间扩大了一倍,移民也将成为市民。
记者手记:移民最大的要求是什么?是劳动就业有着落。资金缺口大,扶助方式弱,制约着库区移民劳动就业。崇阳借力国务院三峡办危改资金,四两拨千金解开了发展症结。桥修通,山里资源盘活了,山里人思路打开了,山外资金进来了,山里人日子变好了。
“亲戚”多了,劲头足了
柳山湖镇吴家门村农民李辽东掰着手指计算着包保干部到村的日子。他手里头捏着张村头办公表。
为给群众排忧解难,赤壁市下文要求领导干部分月按周下村服务。特别对库区移民村,派驻的领导干部分量更重,要求也更高。
“多亏这些‘亲戚’们,给我们带来了致富的希望。 ”李辽东口中的“亲戚”就是帮扶他的干部们。三年前国务院三峡办卢纯副主任上门看望他,补贴了2万元修危房,帮着解决“安身”难题,现在市领导、移民局又支持了1万元帮致富,帮着解决了“立业”问题。
如今,李辽东住进了100平方米的新居,而且靠养蜜蜂,年收入3万元。他打算年底带点自酿的蜂蜜给“亲戚们”尝尝,一同感受生活的甜蜜。
白霓镇浪口村村民程谢林谈到 “干部走穷亲”,坐直身板大声说:“没有干部关心,我这致富没希望。 ”
32岁的程谢林种过田,开过店,并跑到上海、浙江、广州、云南打过工,可就是“发不起来。 ”。意志消沉的他,曾一度在家游手好闲,让家人叹息不已。村支书上门给他鼓劲,移民局上门给他出点子,县领导上门帮他找出路。程谢林也不明白为什么干部对他这样好。 “你个憨人,你不晓得我们移民特别受照顾。 ”老支书黄明圣笑骂道。资金、点子、政策都齐备,程谢林正在筹办村里的第一家农家乐。
据市移民局介绍,我市对移民帮扶一直按照“扶志、扶智、扶资”推进。 “三万”活动、扶贫结对,对库区移民都倾斜较强的力量,但现在资金还有较大缺口。目前,全市4万库区移民只有2万脱贫。
为了促进陆水库区的进一步发展,建设和谐稳定新库区,国务院三峡办又安排9884万元,在陆水河上再建三座大桥。这三座大桥的建成,将使陆水库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,移民安稳致富、全面小康的日子就在前头!
记者手记:移民最大的盼头是什么?是脱贫致富。干部感情上关心,让移民感到有盼头;干部出谋划策,使移民感到有盼头;干部带着着真金白银、真情实感来真抓实干,更让移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。
![]()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