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今年的预算报告准确把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要求、政策取向和重点任务;科学分析2025年财政收支形势,对财政工作作出具体安排;坚持稳中求进、以进促稳,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;对落实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内容作出了详细安排和周密部署,打出了一套精彩管用的政策‘组合拳’。为‘十四五’规划圆满收官、‘十五五’良好开局提供有力保障。”全国人大代表、湖北省咸宁市市长杨军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。
一是助力发展的动能更强。2025年,财政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,提高财政赤字率,增加财政支出规模;加快支出进度,主动靠前发力,推动各项资金下达拨付;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,适度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规模,扩大专项债规模;支持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及持续扩大有效投资,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。
二是保障民生的力度更大。2025年,财政预算安排更加精准,更大力度惠及民生。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保持增长,加强地方财力保障;重点加大对稳就业的支持,综合运用税费减免、就业补贴、稳岗返还等政策,支持重点群体就业创业;持续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、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、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;加大教育人才、科技攻关、乡村振兴、绿色低碳、生态文明等领域的财政保障力度。
三是改革管理的要求更高。2025年,财政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,在消费税改革与地方税源等方面扩大地方自主财力;加强财政科学管理,深入推进零基预算改革,优化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;继续落实落细一揽子化债政策,加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改革转型,有效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;加大财会监督力度,严肃查处违反财经纪律突出问题,提高财会监督的精准度、威慑力和实效性。
“2024年11月5日,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亲临咸宁,为我们指方向、明思路、教方法、提要求。我们牢记嘱托、感恩奋进、知责而担,大力实施产业倍增、科技赋能、动力培育、能级提升、幸福咸宁‘五大行动’, 抬升发展标杆,加快打造武汉都市圈绿色发展重要增长极。”杨军表示。
一是做好“三篇文章”,全力以赴拼经济、稳增长。今年,咸宁市将继续统筹做好招商引资、项目建设、产业发展,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和方式,力争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220个。重点推动大健康、装备制造、食品饮料等主导产业做大做强,打造5个千亿产业集群。
二是深化“三项改革”,全力以赴育动力、促发展。深化国有“三资”管理改革,盘活全市土地、矿产、林业、碳汇、数据等资源,力争2025年全市全口径资产超过1万亿元。深化投资体制改革,制定2025年鼓励民间投资项目正负面清单,加强与央企、省属国企合作,采取“肥瘦搭配”“民投公用”“共建共享”模式,以地热、取水权质押并引入产业投资基金,引导和撬动更多社会投资。深化融资体制改革,首批设立30亿元咸宁长证高新产业投资基金(母基金),力争3年内政府投资基金群规模达到100亿元。
三是锚定“三个绩效”,全力以赴优机制、提质效。用好新一轮“两新”政策,落实促进房地产、汽车、电子产品等促消费措施。深化零基预算改革,建立编制、执行、调整、运用全流程预算管理,事前、事中、事后全过程预算绩效评价。深化市区财政体制、支持重点乡镇财政体制、开发区体制机制、国企功能性改革等重点改革事项,培育壮大县域经济。
四是防范“三种风险”,全力以赴兜底线、惠民生。加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,确保民生支出占比保持在78%以上。全面落实过紧日子要求,严格落实集中会审、信息化和房屋维修改造联席会议等做法,一般性支出继续压减10%,加强事前绩效评估、财政承受能力分析和财力论证。用好“三资”清理成果,分类推进5类存量债务化解,加快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,力争2025年全市融资平台全部退出。